开启左侧

金融电影鉴赏:《白银帝国》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4292 0
bluezr 发表于 2013-4-16 16:40:01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银帝国》简介: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本片的主轴正是“天成元”这一商业帝国两代之间的传承故事。

影评:
李小飞:白银帝国——老大帝国与文艺复兴
图宾根木匠:《白银帝国》:第五代借尸还魂
公元1874:踏实讲故事怎么就那么难


在线播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wMTcxOTIw.


剧情简介:《白银帝国》描写的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本片的主轴正是“天成元”这一商业帝国两代之间的传承故事。除了纠缠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之外,更是借此传承过程表现中国两大思想体系--法家与儒家的义理之争。在影片中,又通过对绑匪横行、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展示,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的仁义精神。

《白银帝国》一片旨在体现晋商制度,发扬晋商精神,向全世界介绍纵横五百年于中、蒙、俄地区商业霸主 的文化。此片描写一山西票号起落的故事,由于清朝商业发达,晋商发明汇票制度,以汇兑代替危险的镳局押现银运输,且兼营存放款,是今日银行制度的前身,其劳方身股(即员工配股)的制度,更是首开世界先河。由于山西票号掌控当时的全国金融,甚至有「清廷的财政部」之称。而此片描写之「天成元」票号,拥有自中国各地远至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本片主轴即描写此商业帝国两代之间的传承,除了一段纠缠在父子与一奇女子的三角关系外,同时亦是中国两大思想体系——法家与儒家的义理之争。而天成元票号在历经绑票、挤兑、八国联军、官方与民争利,以及辛亥革命等事件,所显现的大仁大义的恢宏气度——商人重义,亦即晋商的仁义精神,与其它商人不同之处。

李小飞:白银帝国——老大帝国与文艺复兴

一、

《白银帝国》是目标很高的作品,不仅仅是拍摄一部史诗而已——虽然这于中国电影而言已够野心勃勃,在我看来,它更多想要表达的,是对中国文化复兴的希冀。

在我看来,《白银帝国》更类似于宗教电影(中国没有宗教,但儒家对“天”的敬畏,对“道”的卫守,凝聚了类似的宗教力量,因此在西方多称儒家为儒教),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精神力量,《白银帝国》的成功,在于它表现了这种力量所在,虽然它拍摄的是清末的颓势乱世,虽然他聚焦的是一贯被人看作寡情薄义的商人群体,但这种中国气度,这种精神力量仍然让人感动和敬慕。而这样的力量在一次次的文化革命之后,早已不为我们所有。它让我想起中国当代最成功的商人李嘉诚常常引用的孔子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后来常被简化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其实违背了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富贵是值得追求的,但前提是不可与“义”违背)。还有他曾说:在工商管理,商业运作方面,我们要多学习西方的知识,经验。而在商业的为人处事方法,行为准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东方儒家文化,学习其中的诚信谦恭,温和礼让。这句话说出了李嘉诚不仅商业成功,更加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原因所在。而也可以因此想到,今天中国许多商人见利忘义,寡廉鲜耻的丑恶嘴脸,其原因和本质何在。

我一直很同意王小波的话:“罢黜百家之后,中国失去了很多机会”,我最向往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而否定,儒家文化千余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国人,中华文明,甚至整个东南亚文明之巨大贡献和影响,诚如李安在被问起自己的身份时回答说:“我是文化上的中国人”。没有这种文化上的凝聚和向心力,中华文明早已分崩离析,中国人寄身天地的精神支柱早已崩塌。

自清末中华文明遭受西方压迫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否定传统文化,否定儒家,到五四而达高峰,百余年来的奋斗,虽然我们走了无数弯路,付出巨大的代价,虽然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明的精髓(科学技术不是文明,西方文化的精华是其平等民主自由等人文价值),但我们终究还是重回世界大国行列,现在我们有钱了,成为世界有影响的大国了,可以在经济和政治上向很多往昔强国施压了,可是,我们却失去了可以影响世界的文化价值,而正如法国总统密特朗所说,当中国不能向世界输出他的文化价值的时候,它还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

我们今天,在继续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复兴,中国儒家文化对富民强国,走向世界的阻碍已不存在,相反却是要重新将中国文化取精去粕,找到对现代中国的积极影响,重新找回中国人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身份认同。这样的历程是许多民族都要经历的,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也曾全盘西化,连军队的军服的指挥刀都转为西洋式,后来国家崛起,直至打败俄国,成为世界强国,遂重新找回民族自信,日本文化(虽然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重新复兴,为日本人所骄傲和坚持,直至今日。今天的中国,也不过是一次迟来的重复——虽然我们付出的代价更大。

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白银帝国》这样一部电影,至少我自己,无法抑制我的巨大感动。

二、

《白银帝国》的好,在于它并未一味地表现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正如我们看《东周列国志》,对于贯穿始终的“春秋大义”,实际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信仰“春秋大义”,重义轻生,另一种不过是把“春秋大义”当成工具,挂在嘴边,为我所用。《白银帝国》也有这样两种人,后者如郭富城饰演的康三公子,前者则如张铁林饰演的康大掌柜,道义诚信等等,不过如他口中的“制道有三,利名威”一般,只是行商的工具,这是中国电影中最成功商人形象之一,他对手下两个掌柜的制驭最有意思,戴掌柜德才兼备,然而他却怕他功高震主,极力压制,又深恐这一人才不能掌握,认义子一段最是精彩,挤出一份虔诚说:“不如我认你做义子吧?”那一刻这诡诈的商人心中隐藏的虚弱和恐惧被张铁林拿捏得恰到好处,戴掌柜明白用意,跪下说:“大掌柜不必如此,无论怎样我都会对你忠心的”。然而以己之心度人,戴掌柜的真诚打动不了张铁林,就犹如宋高宗不能信任品格完美,不懂自污的岳飞,他转而起用被自己逐出票号,才德都不足的邱掌柜,以为可以用“怀惭术”驾驭此人,然而现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邱掌柜最终还是叛变,给了日薄夕山的康家票号以致命一击。

邱掌柜叛变那一场,是也整个电影乐章中的一段华彩,那个白发苍苍的老镖师,路遇匪徒,说一声“邱掌柜往后站”,甩起发辫,提刀向前,正奋勇搏杀之际,身后却一声枪响,开枪的正是邱掌柜,整队护镖人马死亡殆尽,只留下被大雨浇刷的大地,那一刻分明看到了黑泽明,《七武士》中剑客久藏在大雨中被火枪打死的悲情一刻。

这样的悲剧感,贯穿于整部电影之中,特别是随着国势的衰微,现代革命预示着的西方文化的输入,国家衰败了,晋商衰败了,文化也衰败了,然而,正如郭富城的角色所说的,“人只有到了艰难选择的时候,才会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电影结束在辛亥革命之后,天成元票号的最后一次运送银两,押运的护卫所拿的从冷兵器变成了现代步枪,但精神没有变,“辫剪了,神留着!”(《神鞭》)这之后的历史,电影没有交待,晋商肯定是要消亡了的,民族资本会被举国经济取代,儒家文化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可是,可是这种文化精神是在的,犹如电影开始那一群小孩子,读书练拳,那一刻几乎可以媲美《黄飞鸿》开头那场经典的海滩练拳,同样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中国。导演在这里让观众看到并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会暂时压制,但永不会消灭,有这种力量存在,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早晚的事。

三、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电影的第一句话。电影拍出了这种天地之博大,与人之渺小的对比,驼队,商旅,奔行于天地之间,蒙古、塞外,但在这渺小与博大的对比中,人的精神力量是无法压制的,正如我们伟大祖先的吟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女导演姚澍华让人惊喜,这个在电影界陌生的名字,之前一直是戏剧导演。影片的一些镜头,让我联想到《公民凯恩》时,我想,姚澍华会是中国的奥森·威尔斯吗?(奥森·威尔斯同样是戏剧导演,以第一部电影震惊世人)。当然《白银帝国》有很多缺点,和《公民凯恩》的完美级数无法相比,特别是可能原著的篇幅太大,在一部电影之中,取舍之间,格局显得有些逼仄。但可以说,影片的水准,情怀,气度,均非绝大多数国产电影能比拟。个人感受到《白银帝国》有很多层面,但并不能完全看懂,比如我不懂经济,不懂晋商史,没有读过原著,电影的很多侧面并不能完全领会,但仅仅我能够看懂的部分,已经足够广阔、丰富,它拍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力量,犹如这个家族始终记着一笔账单,把那个他们救下的人留下的一笔银子算作将来要还的股份;拍出了一个商业家族帝国的兴衰,它用宏大的视界和描绘了晚清乱世的中国,笔触凝重如油画;拍出了世态人情,商业政治手腕的诡诈;小里说,它也拍出了人类情感的力量,如康三公子在坚持自己的选择时说的:我曾经负过一个女人,我希望再见她的时候,能够抬得起头来。

作为一个女导演,姚澍华有着让人惊叹的掌控力(相信监制,电影理论研究者焦雄屏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拍出了让几乎中国所有男导演都为之惭愧的宏大格局的作品,同时毫无匠气卖弄,以及女导演常有的见小不见大的毛病,同时她又在这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层面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媲如康三公子和邱掌柜在塞外遭遇狼群那一场戏,既是中国电影特效运用的经典,亦是非武打类的动作场面的经典,调度自如,惊心动魄,同时,又绝不给人以突兀,为特效而特效之感,而是纯之自然,水到渠成。

我看的这一版本的《白银帝国》,尚有一些电影之外的遗憾,如无字幕,有些语句不够清晰,郭富城的国语还没有重配,稍稍有些让人出戏,这些都使我期待第二次看这部中国电影近年来少有的杰作,并且也已经开始期待姚澍华导演的第二部电影作品。
图宾根木匠:《白银帝国》:第五代借尸还魂

如果“第五代”指那批导演的话,那他们当然都还健在,而且是当今中国电影的脊梁骨;如果“第五代”指特定的艺术风格、流派的话,那早就烟消云散了——本文的标题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在《白银帝国》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第五代母题:对父权的反抗(通过仪式化或肉体乱伦的方式)、对历史背景的大写意描摹、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式挖掘。不过可惜的是,《白银帝国》空有一副第五代的皮囊——虽金玉其外、面面俱到,但有佳句无佳章,全篇线索萦绕,头绪众多,天南海北都扯到马勒戈壁去了,铺的摊子堪称史诗,讲的故事则是一杯温吞水(甚至有些虎头蛇尾,难以收场)。

整部《白银帝国》走的就是家族戏的路子,用一个家族(主要是三公子)的命运来勾连出民族的历史轨迹(如果把片中几兄弟的人生起伏比照《教父》的话,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当然,评判好坏都得有参照系,作为女导演姚树华的处女作,《白银帝国》值得肯定;可要跟《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一比,立马相形见绌。不过这也不怪姚导,第五代的崛起,更多的应该归功于此前长达十年——或许是三十年——的文化压制,一俟有个突破口闪现,思想文化的大潮立马化作钱塘江涌。由是,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当然应该建立在整个八十年代大陆思想文化狂飙突进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失却了背后的这个强大动力,《白银帝国》的差强人意不难理解。

当然,能以“第五代”来比照《白银帝国》,本身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事业正处在空前的整合状态中,事实上,《白银帝国》的主创都是台湾人,导演姚树华、制片人焦雄屏,再加上金士杰、恬妞的粉墨登场(金的短暂戏分已然让全片所有的演员黯淡无光,不过郭天王的演技飙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及郭台铭的新台币,你把《白银帝国》看作是一部台湾电影也未尝不可。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树华做了所有台湾导演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对于只剩下《海角七号》苦撑票房的台湾电影来说,不投身到大陆,这样的制作规模只能是梦里水乡。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很多来自于认祖归宗的传统思想,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和姚树华联手打造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次梳理。不过在此之外,我更愿意把《白银帝国》看作是鸿海的一次危机公关。这个危机倒不是特指金融危机,而是指内地的现实社会景况——在基尼系数总是跟股指成反比、跟房价成正比的状态下,全社会的仇富心理空前高涨,再加上鸿海的几次丑闻,郭所代表的新富阶层急需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在大众文化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拍一部电影要比做N次慈善募捐(此举常常被草根阶层看作是十足的伪善而收效甚微)或硬广告的效果要实惠得多。

于是乎,《白银帝国》成了一则关于财富正义的寓言。宣传语上想当然的出现了“中国华尔街”之类的词句,我看实则大谬。在世界电影史上,讲述财富累积、企业发家的电影,其主旨大都是追溯财富原罪、批判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对人性的贪婪大加鞭笞之作,《华尔街》《赫德萨克代理人》《血色黑金》都是个中翘楚,而出于上述原因,《白银帝国》不得不反其道行之,要给“在商言商”的经济理性涂抹上道德神话的色彩,这种内在主题的断裂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影片叙事的捉襟见肘。

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所以,通篇看下来,《白银帝国》借了第五代的尸,还的却是新富阶层的魂,内外冲突、左右互搏。

坦率的说,姚树华对情感戏很熟捻,如果突出爱情线的话,估计能赚得些许眼泪。不过莫名其妙的剧情转圜很快破坏了这一氛围。《白银帝国》肯定不差钱,所以整起大场面来很过瘾,那场人肉计算机分红的戏让人眼前一亮,不过CG做出来的七匹狼太雷人,在剧情上也说不大通。

《白银帝国》的原著《白银谷》可能还是更适合拍电视剧,在这方面,内地其实有过成功的经验——同为女导演操控的同类题材,胡玫的《乔家大院》显然要超过《白银帝国》很多。

郭爷的《大宅门》就更不用说了,此类题材老爷子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公元1874:踏实讲故事怎么就那么难?

出于对历史尤其是本国历史的喜爱,对于本片还是有点期待的,看完之后的感叹是,中国电影,踏实讲个故事,现在怎么就变得那么难了?

当然,这个疑问不是质问本片,而是质问某些电影,尤其是这段时间几乎天天泡电影院,看了不少所谓的大片巨作之后,这个感想更是深。

因为《白银帝国》,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在踏实讲一个故事。

最近好莱坞在闹剧本荒,不是翻拍就是续集,要不就拿漫画书来改。可以原谅他们,毕竟就那点历史,要折腾点新玩意是挺难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多得可以,历史长河长得可以,有很多题材和故事可以拍,所以我觉得中国电影最靠谱的就是剧本。过去的确是这样,一年有不少的好片,可越是电影产业化,这电影的味道就越变了,看看现在,一年多少打着各种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实则极具缺心眼的电影上映?

算了,不扯远了,回到《白银帝国》本身。

10分制的话,我给这部电影7分。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个故事尚算优秀的电影、演员发挥尚算优秀的电影。考虑到这是导演姚树华的处女作,那么我们更应该对这部电影拍掌鼓励。

好在哪里呢?如同我开篇所说的一样,首先,有个好故事,好剧本。

讲述晋商的电视剧前段时间倒是挺火的,在银幕上却是第一次。中国的历史上,晋商是一个传奇,如何拍好这个传奇,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点多面多,怎么把握好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分寸。野心太大,要讲很大的故事,电影则容易乱;要顾及的历史大事太多,电影则容易拖沓;所幸的是《白银帝国》很知本分,没有过分的追求搞一部宏伟的历史大戏,也不想陷进历史当中,简单点来说,这个故事讲的是郭富城饰演的康家三少爷如何成长的故事。

康家经营的天成元,是一家银行。而且是一家大银行。这个大家族里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天生残疾,故而宽厚待人,信奉佛教;二儿子是内定的接班人,脾气刚烈;三儿子游手好闲,不过心眼不坏;四儿子年轻尚轻,正沉浸在新婚的快乐当中。持家的则是颇具威严的康大老爷,他纳了一个妾,是一个留洋归来,小他若干岁的年轻女人。

初看起来,这个家庭注定许多故事。我其实很害怕这个故事又讲成家族内部如何勾心斗角,例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电视剧《巾帼枭雄》。不是说勾心斗角不好,而是这类亲人之间为了钱为了权争得你死我活的故事实在是有些多了,而且看的时候总是让人觉得不舒服,毕竟这不符合人类的基本道德。好在没有如我所想,这个故事很积极,很励志,讲述的其实是一家人如何齐心协力面对不断发生的外来困境。

故事从康家因为一件小事而像蝴蝶效应一样越变越大,直至家族血脉遭到重大问题,而康三必须上位来支撑整个家族而起。故事浓墨重彩的讲述的康三为何意志消沉,又为何重新振作,他和父亲康大老爷的恩怨,以及最后执掌天成元,办了他成为一家之主后第一件大事而终。在这段戏里面,郝蕾饰演的继母是一个重要角色,分别牵引着康大老爷如何功成身退,以及康三如何重新振作。

可以说在整个剧本当中,这段戏还是拍得很有味道的。值得一提的是对白功力,可能是姚树华多年浸淫舞台剧有关,这部主要靠人物对白来推进故事发展的电影里,对白起了很重要也很成功的作用,大部分对白不是简单的拉拉家常就了事来浪费观众的时间,而写得极具韵味,很有古典气息。这是必须要重点表扬的地方,本片的对白精炼而有力,很好的烘托了整部电影那种浓郁的时代背景与故事情节。

要提出缺点的话,大概就是稍显拖沓臃肿的郝蕾戏份和整体故事显得过短了。先谈前一个问题,郝蕾在本片中的角色是比较吃重,但还没有重到这个地步,影片里最后一段和康三的离别更是可以大删特删点到即止的,但导演的意思恐怕是要让观众好好体会一下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因此丝毫不吝啬本片本来就有些捉襟见肘的影片时间,在郝蕾身上浪费了一些本来可以精简得多的戏,此是问题之一;问题之二,这部电影结束的地方其实只是故事的刚刚开始,当康三扛起家里的重担,要办第一件大事的时候,影片就完了。而观众肯定都想知道这件大事康三能不能办好?再往下一点,这个刚当上一家之主的康三,以后的故事如何?他又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里如何生存下去呢?可惜导演似乎完全不想告诉观众,甚至连一个敷衍了事的交代字幕都没有,就那么戛然而止。或许导演是有着拍第二部、第三部的野心,但这样子收场,对一部影片的完整性是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那些已经逐渐入戏的观众。

除此之外,几个演员基本都尽到了本分,特别是男一号郭富城,其实对这位演员不应再抱有偏见。如果你觉得连续两年获得金马影帝都是一种不权威的肯定,那么在《白银帝国》里的郭富城,应该会让大多数人拍掌叫好。这部戏有大量的内心戏,郭富城都做得很好,把这个内敛儒雅的康三演得颇为传神。而郝蕾、归亚蕾等女星也算是圆满完成任务,特别是郝蕾,应该慎重的考虑自己的接戏方向,《颐和园》这类大肆卖肉的电影实在不该再来了;而最有趣的是恬妞在本片里的客串,她饰演的妓女还真有点《霸王别姬》里蒋雯丽的意思。

独独漏了张铁林,是想把他放到最后来说。对这个演员,他那种吹胡子瞪眼呼喝着说话的方式想必看过《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片的观众已经很熟悉了。这种模式化演戏究竟好是不好呢?本片里他依然一如既往的如此发挥,我觉得对这位不停重复自己的演员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他不是不可以正经演戏,《黄飞鸿》里他就演得很好,而在《白银帝国》里还在继续那种皇阿玛的作风,让我有些排斥,而且他用这种性格来演康大老爷,也就造成了和这个角色最后的归宿的疏离。我觉得如果这个角色换为王学圻来演,效果会好很多。

这是一部好电影,亦是这个暑假在电影院难得的一部华语好戏。希望姚树华能够有机会继续拍摄第二部、第三部,让天成元的传奇故事,能够完整的影射在银幕之上。



收藏
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

扫描蓝筹二维码或搜索
蓝筹生命微服务:Lanchouvip

联系我们

北京中筹创展&融筹同创
  • 北京市朝阳区SOHO现代城4013室
  • 邮箱52330403@qq.com
  • 电话010-28307809
  • 微信Lanchouvip

QQ- 小黑屋- 蓝筹生命期货系统(自动化)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10-2018 Comsenz Inc.